从年产钢1.6万吨到角逐国际话语权

  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钢1.6万吨,到现在的1200万吨;从炼出中国第一炉不锈钢,到“笔头钢”打破日本产品对全球30多年垄断……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山西太原钢铁集团的创新发展历程,成为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中国制造由弱到强的“缩影”。

  “那时候地上全是土,上一天班,灰眉土眼。”卜官喜于1952年进入太钢工作,忆及当时,卜官喜印象深刻,“遇到刮风天气,尘土、煤渣和铁屑像下雨似的”。

  太钢前身为创建于1934年的西北炼钢厂。资料显示,新中国成立前,该厂年产钢最高仅1.6万吨;新中国成立后,太钢被国家定位为以生产特殊钢为主。1952年,太钢冶炼出中国第一炉不锈钢,结束了不能生产不锈钢的历史。彼时,钢铁工人的形象,一如电视剧《钢铁年代》中所展示的,拿大铁钎、带防护镜,炼钢炉前,钢花四溅。

  此后,太钢先后成功试制生产出低碳冷镦钢、高温合金钢等一批新钢种,还打通了不锈钢生产线。

  “刚开始生产不锈钢,产品种类少,主供国内市场。”薄青海于1986年接替父亲卜官喜,入职太钢,成为“钢二代”,这一年,中国第一条冷轧宽带不锈钢光亮退火线在太钢投产,钢铁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。

  其间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太钢先后引进日本、德国等国的多项先进技术,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品种开发能力迅速提高。至上世纪末,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。

  “现在能生产几十种不锈钢的中高端产品,许多都销往海外。”2017年,薄青海退休。同年,太钢的不锈钢出口量首次突破百万吨,在中国出口总量中占比超过四分之一。

  近年,随着中国钢铁工业产业规模扩大,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逆转。与此同时,钢铁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、体制性矛盾日益凸现,钢铁行业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。

  破局在于科技创新。2017年,太钢的“笔尖钢”问世,打破日本产品对全球长达30多年的垄断;2018年,太钢批量生产出宽度600毫米、厚度0.02毫米的极限规格软态不锈钢箔材,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批量生产宽幅“手撕钢”的企业,产品出口美国、德国等国家和地区。

  目前,太钢已拥有以不锈钢为核心的系列专有技术,授权专利2757件,其中发明772件,100多项世界领先。

  如今,90岁的卜官喜偶尔还会到厂区看看,“花红柳绿,厂区就跟公园一样”。老人的孙子薄福旺,现今已是“钢三代”。

  “现在的生产流程都是自动化、智能化。”薄福旺说,产品附加值提高后,太钢越来越多的中高端产品受到国际市场认可。

  太钢技术中心不锈钢研究所一室主任李国平介绍,太钢正在对氢燃料电池乘用车、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、海洋探测、新型锂电池包覆等领域的新型材料,进行超前研发。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